查看原文
其他

站在阳光下

潮仙 法之剑 2021-06-18

晚上,老公回来的时候,我因为在书房专注于写作,竟然没有一丝察觉。直到他打开房门,走到了我身边,才意识到他的存在。

老公关心地问我:“这个星期又写了几篇呀?”我说:“两、三篇吧。”他接着问:“有没有投出去呢?这么冷的天,这么辛苦,写了又不投,多可惜呀。应该大胆地把它们投出去,才更有价值呵。你要走出这间书房,站在阳光下,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。其实,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快乐,而且,让自己的文字获得更多人的认同,也会让自己更温暖、更有力量地前行。”老公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,点醒了梦中人。

多年来,我坚持写作,基本上都处于自我欣赏的阶段。最初是有过石沉大海的懊恼,但后来因为没了经济上的压力,便一心沉湎在自己的世界,怡然自得了。一直以来,只会向少数几个熟悉的编辑老师处投稿。是否,真应该像老公说的,多一些“站在阳光下”的勇气呢?


记得俞敏洪也说过,人一辈子的幸福来自什么?来自成就感。是呀,人生在世,每个有理想的人,都应该追求一种成就感,这不是世俗,而是个人价值的美好实现。林语堂,就是这样一位善于追求成就感的智者。当年,他广泛参加社会活动,同时还编纂词典、翻译名著,创办杂志,筹建大学,并长期在报刊上撰稿以及从事大学教授工作,所以,与同时代的鲁迅、巴金、老舍、钱钟书等大家相比,他在当时的地位与名气都要高许多,生活也滋润许多。


同样,梵高与毕加索。他们都是天才画家,但他们人生的境遇却有着天壤之别。梵高生前穷愁潦倒,虽然一生画了900多幅油画,但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,收入是400法郎。在绝望中挣扎的他,37岁就自杀了。而无论是《星空》、《乌鸦麦田》,还是《向日葵》,梵高的作品都达到了绘画艺术的巅峰,丝毫不比毕加索逊色。但相比于梵高,毕加索的人生却是名利双收,灿烂辉煌。在他91岁辞世时,留下了7万多幅画作、数幢豪宅和巨额现金。同样是画家,为什么毕加索会如此的风光富有,而梵高却那么的落魄贫穷?原来,毕加索除了是个绘画天才外,也是位营销天才。他擅长社交,善于推销自己的作品,更是个会讲故事的营销达人。而梵高只会默默作画,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绘画上。所以,梵高的人生悲在于他在有生之年禁锢了自己,无法实现与他人的价值共享,而毕加索呢,生前就实现了品牌溢价。


还有,美国诗人艾米莉·狄金森。她生前默默无闻,寂寂无名,死后近70年才开始得到文学界的关注,后被现代派诗人追认为先驱,与同时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为美国最伟大诗人。与声名显赫的惠特曼相比,同样是因为她自我禁锢,不善推销自己。极度幽闭的她,在成年后弃绝社交,竟把自己收缩到二楼的一间卧室里,监禁在方寸天地中。虽然,她一生写下了1775首诗和1049封信,但生前只匿名发表过8首诗,而且是亲友在未经她同意的情况下,把她的赠诗拿去发表的。直到五十六岁因肾脏病离世,她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。而惠特曼呢?他生前创办报纸,长年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,并常在一些主流杂志上担任自由撰稿人,同时,他还热衷发表政治演讲,甚至还在内政部当过职。其代表作诗集《草叶集》的第一版,就是他自己付费出版的。所以,在很早的时候,他就是美国家喻户晓,声名远播的大诗人了。而艾米莉·狄金森却认为,“发表,是拍卖”,并且强调宁愿穿一身洁白的衣服去见洁白的上帝,也不愿“用我们的‘白雪’去投资”。当然,她对发表和名利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,但对实现个人价值而言,却是一种深深的遗憾。虽然,是金子总会发光的。但生前惨淡,死后光鲜,对于本人来讲,又有何意义?站在阳光下,是否也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呢?

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我忽然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流行的一首歌,是歌手林萍演唱的《为我们的今天喝彩》。歌中唱道:一个人走路总不自在,心中少了别人的关怀,大家走到一起来,寂寞和孤独不会在。让天空留下一片云彩,蓝天上再不会空白。你我走上舞台,唱出心中的爱,迈出青春节拍,为我们的今天喝彩! 是呀,人要勇敢地站在阳光下,与蓝天白云为伴,感受温暖与关怀,感知爱与喝彩!

唯有这样,人生才不会是一片空白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